陆九渊哥哥,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首页 » 影视资讯 » 正文

陆九渊在应天山办学的时候,心灵安详,精神境界已达到“天解”之境地。

“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人于天门。…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凡是学以见“道”的人,返回到清净的天性;深究事物规律的人,饭依到顺应天然。用恬静来修养天性,用淡漠来处理精神,进人玄妙的天门。…万物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智慧的人独独抓住各种因素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东西。百事的横生,达道的人独独守住各种门路中最重要最无形的天门。为此,他能悟透无穷,深究无极,在纷繁的变动物象中并不蒙头转向;在歧异的变化事故中并不束手无策,这就叫“天解”。

陆子静和朱元晦一样,在南宋全国“反道学”的滚滚汹潮中,守静而不动,一身兼两师传道和授业。在大传统方面,他是传道在小传统方面,他是“授业”。唯一的区别是:朱子将未来寄托在“君心”,陆子将未来寄托在“民心”,一个继续在阁延和士大夫阶层夫;一个则在平民和莘莘学子中用精神。

陆子在《贵溪重修县学记》中,对这种高度的“天解”精神表露无遗:

退不溺其俗而有以自立,进不负所学而有以自达,使千载之弊一旦而反诸其正一此岂非明时所宜有,圣君所愿得,而为士者所当然乎?何所悼惧,何所维紫,而顾不择所安,决所乡(同“向”)哉?(《陆集)237页)

一个智者退下来的时候,不要随俗浮沉,逐臭附利,更应当有所自立;一旦再进的时候,就不会率负你的所学,更能发挥你的作用。如果真正的智者都能这样,那就能拨乱反正,除弊安良一这难道不是昌盛时期所需要,明主所愿得,中国士人当然的天职么?有什么哀伤、恐惧,有什么绊住手脚,左顾右盼,不正确选择,不决定方向呢?

这就是陆子的“进退观”。

应天山的开辟,荜路蓝缕,从无到有,困难很多。但,学生越来越多,赣、闽、粤、浙都有远道来投者,原张氏兄弟建庐,根本不够居住。应天寺虽经修葺,仍是破旧;听课的人数增多,拥挤不堪。彭世昌、傅季鲁、张伯强、张行已和陆先生反覆商量,决定新盖讲堂和先生宿舍。

陆九渊宦囊羞涩,甚感为难。陆家老屋这几年经济情况也不妙,九九哥九叙(子仪)死后,药肆生意一直不好,家中拮据,怎能拿得出钱去山中盖房呢?向亲友借贷实难开口。岳父家近年几次丁忧,家境不算好。正如他自己写的:“仆夫探囊以窜,搏手来归,甚哉其穷也!”(《陆集)175页)

“贤者进退,绰绰有裕,所甚惜者,为世道耳。”(《陆集)25页)这是陆子在罢归后赞扬朱子的话,其实,陆子自己也是如此。 在这里,本书要着重介绍一位女子中的贤者——吴爱卿。吴爱卿是陆九渊的夫人。

陆九渊和吴爱卿是表兄妹,两人同庚。

他们两情相笃,相敬如宾。子静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得到吴爱卿敬爱;哭爱卿贤惠、温静知达理、宽和凝亚,也得到陆子静的爱恋!

吴爱卿,祖籍江南东路金陵(南京),出生于江南西道抚州府临川县前廊村。祖父吴万,右迪功郎。父亲吴渐,字茂荣。母亲黄氏生五子四女,爱卿为长女。

吴爱卿从小就有异质。貌美而端庄,语俏而得体;女工不学而能,读书过目不忘,是为父母掌上明珠。爱卿十岁时就被父亲包办,在一次郡庠聚学时指婚。

《年谱》记载:

复斋(陆九龄)入郡庠,侍诸兄诵讲,衣冠未尝解弛。先生(指:少年陆九渊)往侍学焉,文雅雍容,众感惊异。有老儒谓前廊吴茂荣曰:“君有爱女,欲得佳婿,无逾此郎。”因以为姻。(《陆集》482页)

子静和爱卿订婚以后,两家关系更为密切。表兄妹相聚时,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爱卿大大方方喊子静“六哥”,子静喊“卿妹”。爱卿喜欢到青田槐堂来做客。她喜欢槐堂书声,青田义井,道义峰的云霞以及云林山麓的烟雨泉石…他俩二十九岁拜堂成亲,在当时算是晚婚的典型。婚后,恩恩爱爱,生二子·女。槐堂办学中,吴爱卿成了陆先生得力内助。京都五年,同僚都知道陆删定有一位贤德夫人。据杨简记载:

先生为国子正别定敕局,居中五年,四方之宾满门,旁无虚宇,并假于馆,中馈百需。先生不一启齿,需人调度有方,举无缺事。暨先生奉祠归,震萧然,同僚共赆之。

在临安为官时,家乡人及四方宾客经常登门拜访。陆九渊和家属住的官舍并不宽敞,来了亲朋好友,只好临时在旅馆饭店租房赁舍。家境并不宽裕,吴氏夫人热情待客,无有欠缺,全得她调度有方,用不者先生开日。同你邻居的关系融洽,陆先生吴夫人奉祠禄归来的时候,他们都来送行,皆有赠送。

回到青田,先生登山讲学。第一年,因山中条作很差,无生受不住山中风寒,血疾发作下山:爱卿服待先生,精心调治。在养病期间她发现先生一首新作五言古风:

我家应天山

我家应天山,天高数万丈。

上开园池美,林壑千万状。

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

清池漾微波,暖翠团前障。

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杖。

吾党二三子,幽赏最清旷。

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

碧桃吹晓笙,白鹤惊春帐。

一笑咏而归,千载应可尚。

吴氏夫人反复读了两遍,深知丈夫志趣。晚上,子静早早上床休息。

灯下,爱卿说:“六哥,你有喜事,为何不告诉我?

子静说:“噢,有何喜事?喜从何来?”

爱卿说:“你有两个家了,为何瞒我?”

子静立即大笑:“哈…你偷看我的应天山诗了?”

爱卿说:“就你会吟诗,听我念一首: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子静击节:“好!你这是‘卖花声’。好一个竹篱茅舍!…唔唔,不要残杯冷炙。不好。…山风暖雪,书声冷檠,掩应天竹棚茅舍!唉!就怕…竹棚茅舍也盖不起罗!”

爱卿说:“改得好!六哥,你是从来不叹气的。我知道你的心事。”说完,转身取出一个梨木雕花髹漆木盒子,打开锁,忽刺刺地国出一大堆金银首饰珍珠项链来…

子静明白了:“这…怎么行呢?”

爱卿说:“怎么不行?我积积攒攒也是为了这个家;既然你又有了一个应天山的家,这些东西就应该拿出来,够吗?”

子静坐了起来:“爱卿,这些东西是你多年的体己钱。里面还有我们婚约的礼物,父母底心意,我俩底情意,我看。。。

爱说:“我看六哥既然以应天山为家,传道授业,你的心就是我的心!我爱卿应该这样做。”

子静沉默片刻,眼晴湿润了:“你真好。…不过,万一祠禄有变…还有三个孩子…”

爱卿坐到床头,柔声款语:“请放心。我还有两只手呢。不说远的,就说本朝的故事: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帮助丈夫韩世忠大败金兀术,我吴爱卿难道就不如梁红玉吗?”

子静紧紧地握住她的双手,眼眶含着泪花:“你是天解。一颗心澄彻透亮。我子静倒应该洗心!…哦,对了,你是正月出生,我是二月出生,爱卿,女人和男人一样肝胆。女人也可做顶天立地的人。

我从此喊你 女兄!”

爱卿笑了,笑得开心…

陆九渊哥哥,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跪求《宋史·陆九渊传》翻译!!!!!!!!!!!!!!!!!!!!急需!!!!!

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回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致废寝忘食。到了童年时代,其举止与别的小孩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欢他。陆九渊曾对人说“:听人朗诵张载语言,自以为不敢苟同。”又说:“张载之言,为何与孔、孟之言不相符呢?近来发现其中多有不对之处。”

陆九渊初读《论语》,即觉得孔子学生有子之言支离破碎。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忽然省悟说“:宇宙内的事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自己心中所想到的事就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事。”又曾说:“东海有圣人出现,这和我心中的想法是一样的,也是符合道理的。至于西海、南海、北海也有圣人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现,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现,皆符合我们心中固有想法,符合天理,是永恒不变的。”

扩展资料:

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出生时,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金溪,遂“买田治生,赀高闾里”(《陆九渊集》卷二十七《行状》),成为地方上有名的豪门大族。金溪陆族经过几代变迁,到陆九渊出生时,经济已经衰落,只有10亩左右的菜田和一处药铺、一处塾馆。但至此,陆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保有宗族大家的风度。

陆氏有家学渊源,陆九渊的八世祖陆希声“论著甚多”,高祖陆有程“博学,于书无所不观”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到陆九渊父亲这一代虽已家业衰落,只靠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来维持家计,但仍“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尝采司马氏冠婚丧祭仪行于家”(《宋史·陆九龄传》)。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里,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称赞。

陆门治家依靠严格执行宗法伦理,同时,也靠家庭成员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尽其能,各供其职。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从小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亲自管家,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于陆九渊形成对社会国家的参与意识会有很大影响,也许,这就是陆氏兄弟形成“专务践履”之学的学问起点吧。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

陆九渊后来侍兄嫂如侍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陆九渊

陆九渊哥哥,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

陆九渊是个怎样的人

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江西抚州金溪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
中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的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并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於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於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於孟子的“万物皆备於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的目的就在於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於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至於读书,则最重视 《大学》、《中庸》、《论语》 和《孟子》,要求联系日用事物讽咏自得,反对习注疏章句之学,场屋之文,以谋求利禄。他和朱熹常相辩难。他们二人有两次会讲颇具影响,第一次是在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旧地,在今江西铅山县),朱主张先博览而后归之於约,以陆的教法太简易,陆主张先发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览,以朱的教法为支离。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请陆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朱则认为切中学者隐微深固之疾,当共守勿忘。朱熹晚年曾劝学者兼取两家之长,并对陆表示敬意。有人曾劝陆九渊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学为明代王守仁(阳明)所发展,世称“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全集》行世。
-------------------------------------------
陆象山,名九渊,字子静,南宋金溪青田人,是与朱嘉双峰并峙的理学大师、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一般所谓“心学”的开山祖。这种“心
学”,有其所从产生的社会根源,也有其理论上的一定承传关系。宋元学案
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有如下一些记载:
“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盂子。……程门自谢上蔡(良佐)以
后,王信伯(苹)、林竹轩(季仲)、张无垢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
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宋元学案卷五八象山学案全祖望
语)
“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复斋却尝从襄陵
许(忻)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
之言,则梭山亦然。”(同上卷五七梭山复斋学案全祖望语)
“刘静春曰:陆子寿兄弟之学淖谖薰浮!保ㄍ希?
“黄东发(震)曰: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
为主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皆谓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复斋)遂与象山号二陆。”(同上)
“梓材案:黄氏(宗羲)本从梭山为金溪学案之一,复斋为金溪学案之
二,谢山则并称之曰梭山复斋学案。”“黄氏本以是卷为金溪学案之三,谢
山则称为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七、五八)
“宗羲案:(象山)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之学,
则以‘道问学,为主。……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
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同上卷五八象山学案)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三点认识:(一)同时与朱学并成为学术宗
派的象山之学,是一个以陆氏家族为其核心的独立的学派;(二)这个学派
的前趋是程门的上蔡、无垢等接受禅宗思想较深的一些唯心主义者,其远源
则为孟子,也就是说,从师承上看,这一主观唯心主义的流派有其洲源:(三)
三陆子之学(或二陆之学),有其共同之处,所谓“和而不同”,所谓“启
之”、“昌之”、“成之”,所谓“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所谓“兄弟
之学,颇宗无垢”者是。黄宗羲原拟并称之为“金溪”学派,列为金溪学案,
不是没有缘由的。因此,研究陆象山的思想,必须联系到他的兄弟梭山和复
斋。如果说程朱之学更多地接受华严宗的影响,那么陆氏家学则更多地接受
禅宗的影响。
陆象山名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
一一三九年),卒于光宗绍熙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
陆象山的八世祖陆希声曾相唐昭宗。五代末,陆希声的孙子德迁避地金
溪,解囊中装,买田治生,赀高闾里”(象山先生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卷
二七全州教授陆(九龄)先生行状),这是金溪陆氏之祖。可见陆家原是品
级性地主,但是到陆象山的时候,陆家迁金溪已及二百年,经济情况早已有
了变化。象山叙述其家的经济情况说:
“陆氏徙金溪,年余二百。……先君子居约时,门户艰难之事,(九皋)
公所当。每以条理精密,济登平易。吾家素无田,蔬圃不盈十亩,而食指以
千数,仰药疗以生。伯兄总家务,仲兄治药疗,公授徒家塾,以束修之馈,
补其不足。……杜子美北征诗谓:‘海图折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短褐。’公妻子无海图可折,无天吴紫凤可依。然‘旧绣移曲折’,
‘颠倒在短褐’,则有之矣。”(全集卷二八陆(九皋)修职墓表)
“家素贫,无田业,自先世为药肆以养生。……一家之衣食百用尽出于
此。子弟仆役,分役其间者甚众。……后虽稍有田亩,至今计所收,仅能供
数月之粮。食指日众,其仰给药肆者日益重。……当穷约时,公之子女,衣
服敝败特甚。”(同上宋故陆公(九叙)墓志)这个食指数以千计的大家族
虽然走向没落,但仍保持着宗法世家的遗风:虽然到了宋代没有列入“官户”,
但在乡里的权力甚大。
陆象山兄弟六人,情况如下:
陆九思,字子强,与乡举,封从政郎,有家问,训饬其子孙,总家务。
陆九叙,字子仪,处士,总药肆事。
陆九皋,字子昭,与乡举,授徒家塾,又教授番阳许氏书院。居家“时
时杖策徜徉畦陇阡陌间,检梭种刈”。晚为乡官,办理金溪赈恤,终修职郎。
学者称庸斋先生。
陆九韶,字子美,不事场屋,兄弟共讲古学。与朱元晦友善,首言太极
图说非正。奏立社仓之制行于乡。号梭山居士。有梭山日记。
陆九龄,字子寿,尝与乡举,补入太学,登进士第,后授全州教授。曾
主家乡保伍,领导地主武装,备御“湖之南”之“寇”,“郡县倚以为重”。
学者称复斋先生。
陆九渊,……最后守荆门军。以上情况说明,陆象山的一家,以宰相后
裔迁居金溪以后,当初还是豪族地主的家庭。但是二百年来,经济情况发生
了变化,到陆象山的时候,占有的田地不太多,兼营其他产业,如先世经营
的药肆。同时,从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所叙述的家世情况来看,陆家自象山
的高祖以下,都没有登仕牒的。可见,这个地主的家庭,经过五代和北宋的
改朝换代,经济和政治的地位是下降了。但是,陆家在乡里还是有势力的,
虽居穷约,在宋室南渡之顷,“建炎虏寇之至”,陆象山的族子陆谔曾起义
兵,后来就掌握“保聚捍御”的地主武装,对付农民起义。陆谔死后,由象
川之兄陆九龄继续掌握这部分武装。象山之兄成为教授与乡官,或奏立社仓,
仍然在乡里保持着宗法世家的权力。为了保护这样的一种聚族而居、食指以
千数的大家族的利益,他们荒年则主赈恤,金人南侵则起义结保伍,对农民
起义则又进行镇压。从陆氏家族的封建性质看来,陆氏兄弟在乡里依然占据
着家族长的特殊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虽然没落,而在乡里的势力依然保持着
豪族的传统精神。作为家族长的陆氏兄弟利用乡里的特殊权力,对生产事业
的管理颇为精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对乡里赈恤颇为“关心”,同时时农
民起义则又利用家族组织,以坚决的镇压者自任。请看他们的自述:
陆九叙“独总药肆事,……子弟仆役,分役其间者甚众。公未尝屑屑于
稽检伺察,而人莫有欺之者。商旅往来,咸得其欢心。不任权谲计数,而人
各献其便利,以相裨益。故能以此足其家而无匮乏。”(全集卷二八故宋陆
公墓志)
象山先生言:“吾家治田,每用长大镬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
许外,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
以他处禾穗数之,每穗谷多不过八、九十粒,少者三、五十粒而已。以
此中禾穗数之,每穗少者尚百二十粒,多者至二百余粒。每一亩所收,比他
处一亩不啻数倍,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全集卷三四语录)可见陆氏家
族组织的严密,在陆氏兄弟的家族长“独总”之下,能使“子弟仆役,分役
其间”,表面上虽温情脉脉,但剥削关系是掩盖不住的。
“淳熙丁未,江西岁旱,抚为甚;抚五邑,金溪为甚。……
(陆九泉)公为乡官,于是乡之所得多忠信之士,而吏不得制其权以牟
利。明年赈粜行,出粟、受粟,举无异时之弊。里闾熙熙,不知为歉岁,而
俗更以善。”(全集卷二八陆修职墓表)
“莫若兼置平籴一仓,丰时籴之,使无价贱伤农之患:缺时粜之,以摧
富民闭廪腾价之计。析所籴为二,每存其一,以备歉岁,代社仓之匮,卖为
长积。……偿得二千缗,可得粟二千硕,乡斗于官为一千硕。来岁粜一千硕,
存一千硕,为后年之备。逐年更粜之,可与社仓俱广,为无穷之利。”“前
岁梭山所掌社仓,……向来社仓,赵丈欲行之,……或告之以此事全在得
人,……社仓……诚得如陆梭山者为之,乃可久耳。……其后,梭山兄因得
以平籴之法,条具五利。”(全集卷八与陈教授一及二)可见陆氏兄弟掌握
乡里的极力是连官吏都不敢制约的。当然这种赈恤族员乡里的方式是一切带
有农村公社性质的共同特征。
“湖之南,有寇侵轶,将及郡境。……旧部伍愿(陆九龄)先生主之。……
先生将许之,或者不悦。……先生曰:吾居乡讲授,……老母年且八十,家
累过百人,……借令可去,扶八九十老者,从以千余指,去将焉之?……甘
家之祸,忍乡之毒,缩手于所可得为之事,此奚啻嫂溺不援者哉?……先生
于是……许之。已而调度有方,备御有实,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全集卷二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
“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
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宋史卷四三四防九龄传)可见陆
氏兄弟所以能掌握地主武装,镇压农民起义,是因为依靠封建的宗法家族的
坚固的细胞。
从以上诸端,我们可以理解陆氏家族在当时社会具有着一种典型性。作
为家族长的陆象山这样的地主,在当时是不少的。如葛赓一家,便是一个较
完整的典型。陆象山叙述葛赓的家族情况说:
“公讳赓,葛其姓,德载其字。其先五代间自番阳徒抚之金溪。曾祖祈、
祖丰、父思审,皆不仕,世以力田殖其家。……遭时多故,县官倚办于民者
几倍常赋,公调度有方,从容赡给。建炎间,盗贼蜂起,所在为保伍以自卫。
郡每被寇,心檄以捍御。临川为寇冲,虏骑侵轶,亦尝及城下,皆赖乡社以
免。公善用长戈,慷慨徇义,人所乐亲,所部皆勇敢,以是见推为前锋,摧
坚陷阵,未尝有所避。……绍兴乙卯岁旱,明年民难籴,米斗逾十钱。富民
方闭廪。时公先下价散其米,徒手来者辄贷与之。公限粟不多,而里中赖之
宏矣。”(全集卷二八葛致政志)
这种地主阶级有一套利用家族组织的经略。他们是失去了“官户”地位
的品级性地主。请看陆氏家族的一套乡绅的族法和单行的制度:
“先考居士君贺……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之
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陆九龄)从父兄读书讲古。……居士君欲悉
传家政,平日纪纲仪节,更加櫽括,使后可久,先生多与裁评。”(全集卷
二七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
“吾家合族而食,每输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
是‘执事敬’。”(全集卷三四语录)
“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
任家事。凡田畴、祖税、出纳、庖爨、宾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
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
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
屏之远方焉。”(宋史卷四三四陆九韶传)
这样的宗法的统治权是封建主义的绳索之一,陆氏兄弟即是这一家族的
家长。家族法规就总结为梭山日记的居家正本和居家制用两篇地主的治家哲
学。在居家正本里,陆梭山提出子弟十五岁以后,“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
秀异者入学而为士,教之德行”的主张,对生产劳动者与非生产劳动者分途
培养,在家族之中已经包含着封建等级制的细胞。教育的内容规定为“孝弟
忠信”等道德教条,以六经、论、孟和封建史学家的历史著作作为教科书,
训痹统治阶级的治术,并宣扬等级的命定论,来麻痹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古者民生八岁人小学,至十五岁,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秀异者入学,
学而为士,教之德行。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读须六经、
论、孟,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次读史,知
历代兴衰治平措置之方。”
“富贵贫贱,自有定分。富贵未必得,则将陨获而无以自处矣。斯言或
有信之者,其为益不细。相信者稍众,则贤才自此 而盛,又非小补矣。”(宋
元学案卷五七引梭山日记居家正本)
在居家制用里,陆梭山提出了管理家族的一套完整的制度,把家族看做
是封建国家的缩影。按照这个制度,好像为封建国家户部制订法规,也好像
通过这个试验场准备恢复古制。这个制度的最高原则是使地主的财富“子孙
可守”,“家可长久”。请看陆氏的家规:
“古之为国者,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最
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
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国既若是,家亦宜然。故凡
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以为出。然后用度有准,丰俭得中,怨讟
不生,子孙可守。
今以田畴所收,除租税(按:尚未能取得免税特权)及种、盖、粪、治
(按:仍然自己经营一部农业生产)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
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祀之用,六分为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
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
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墙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
时节馈送;又有余,则以周给邻族之贫弱者、贤土之困穷者、佃人之饥寒者
(按:佃户)、过往之无聊者,毋以妄施僧道。
其田畴不多,日用不能有余,则一味节啬。裘葛取诸蚕绩,墙屋取诸蓄
养,杂种蔬果,皆以助用(按:即靠家庭手工业和副业收入作补助)。不可
侵过次日之物。一日侵过,无时可补,则便有破家之渐,当谨戒之。
其有田少而用广者,但当清心俭素,经营足食之路(按:即 另搞一些收
入,如搞商业或手工业如药肆、陶业之类)。
前所言存留十之三者,为丰余之多者制也。苟所余不能三分,则有二分
亦可,又不能二分,则存一分亦可;又不能一分,则宜撙节用度,以存赢余,
然后家可长久:不然,一旦有意外之事,必遂破家矣。
前所言以其六分为十二月之用,以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者,非谓必
于其日用尽,但约见每月每日之大概。其间用度,自为赢缩,惟是不可先次
侵过,恐难追补,宜先余而后用,以无贻鄙啬之讥。
……愚今考古经国之制,为居家之法,陆赀产之多寡,制用度之车俭,
是取中可久之制也。”(宋元学案卷五七引棱山日记居家制用)从这里的法
规看来,陆氏家族是南宋时期农村封建组织的一个典型家族,可以看出其在
乡村中的特权势力,家族成员都严格地约束于这样制度之中,财政、司法、
教育以及军事的权力都操纵于家族长手中,因而陆氏父子兄弟是无冕的品级
性地主。陆象山就出身于这样的一个典型的非凡的地主的家庭,并且是从这
个家族的士“太学”所培养出的士人。
非凡的陆象山,幼年时候就有一些神话性的故事。据说,他四岁时候,
一日忽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遂深思至忘寝食。”“十余岁,读古书
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字,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元来无穷,
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后来“启悟学者,多及宇宙二字”。这
种神话性的故事,无非吹嘘他的异于常儿。
陆象山三十四岁,试南宫,中选,赐同进士出身。在行都,诸贤从游,
朝夕应酬。杨简从学。归金溪故里,学者“远近风闻来亲炙”,辟槐堂讲学。
陆象山三十七岁,吕祖谦约他和复斋会朱熹于信州鹅湖寺。请看复斋所
赋的不可一世的诗句: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
岑。留情传注翻棒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再看陆象山赋诗的口气: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
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全集卷三四语录)三年后,朱熹始和前诗:
“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篮与度远
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年谱)鹅湖之会,显露了朱学与陆学的分歧。所谓易简工夫与支离事业,
标示了两派世界观以至方法论的不同。但是,这次聚会只是两派争夺正宗地
位的开始,主要的争论是关于“太极”、“无极”的问题。
陆象山四十二岁,访朱熹于南康,登白鹿洞书院讲学,讲“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一章,作了讲义。
陆象山四十四、四十五岁,除国子正,赴国学,讲春秋,有讲义。四十
五岁冬,迁勅令所删定官,至四十八岁。其间,陆象山主张用四物汤(或称
四君子汤)医国,就是:任贤、使能、赏功、罚罪。
陆象山四十八岁冬,主管台州崇道观,归故乡讲学。次年,开始登贵溪
应天山讲学,建精舍,四方学者,多来结庐问学,“聚粮相迎”。改应天山
为象山。大抵每年二月登山,九月末始归。“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
数千人”。讲学的书院和佛寺相似;他的讲学的神情和高僧说法相似:
“先生常居方丈。每旦,精舍鸣鼓,则乘山簥至。会揖,升讲座,容色
粹然,精神炯然。学者又以一小牌,书姓名年甲,以序揭之,观此以坐,少
亦不下数十百,齐肃无哗。首诲以收敛精神,涵养德性,虚心听讲,诸生皆
俛首拱听。非徒讲经,每启发人之本心也,间举经语为证。……平居或观书、
或抚琴,佳天气则徐步观瀑。至高,诵经训,歌楚辞及古诗文,雍容自适。
虽盛暑,衣冠必整肃,望之如神。”(全集卷三六年谱)
居山五年期间,与朱熹书疏辩论太极、无极问题。陆象山否定无极这一
范畴。
陆象山五十一岁,宋光宗即位,诏知荆门军,未即赴。至五十三岁秋始
赴荆门。五十四岁冬,卒于荆门任所。在荆门的一年多时间里,陆象山的“政
绩”是筑荆门城,修郡学、贡院,客馆、官舍,众役并兴。联合邻郡,搜捕
地方“逃卒”。修整地主武装,组织烟火队,镇压饥饿的农民。朔望及暇日,
诣学讲诲诸生。有一次,在公堂会吏民六百多人,讲洪范五皇极一章,以代
替上元设醮。在讲议的后边,画了神秘的八卦和洛书。这一事件,充满了宗
教的神权和专制主义皇权相统一的意味。关于捕逃卒和组织烟火队的事,陆
象山自己招供说:
“荆门逃卒,视州郡为逆旅,周流自如,莫知禁戢。……地方稍修其籍,
革顶名之弊。图致请于大府,丐与邻郡为约,以绝逃逸之患。适得公移,甚
惬下意,即已行下巡尉、义勇等,严其迹捕。近有襄阳逃卒,投募在此,捕
者寻至,即令擒去矣。敝邑自某人境,逃卒亦不少。有未获者,恐在府下,
径差人迹捕。或恐此辈群党,欲丐移文兵官、巡尉、义勇等,为之应援。倘
蒙捕获,亦可惩后也。”(全集卷一六与章德茂书之一)
“境内‘盗贼’绝少,有则立获。……始至,即修烟火保伍,‘贼盗’
之少,多赖其力。近忽有‘劫盗’九人,‘劫’南境村中软堰寺长生库(按:
长生库即当铺,用高利贷盘剥农民)。迟明,为烟火队所捕。”(全集卷一
七与邓文范书)
史载襄阳一带逃户流民是历代的特别是宋、明之际的严重问题,这里曾
经组织过较大的农民起义,陆象山的“政绩”的性质是很显明的。
陆象山的遗集,宁宗开禧元年(公元一二○五年)由其子持之编为二十
八卷,外集六卷。杨简序。开禧三年,刊于抚州郡库。嘉定五年(一二一二
年),持之又哀而益之,袁燮为之序,刊于江西仓司。其后,裔孙陆邦瑞又
刊之于家塾“槐堂书斋”。四部丛刊象山先生全集,乃影印明嘉靖四十年江
西刊本,有袁燮、杨简二序,当为嘉定本的复刻。其书合三十二卷,三十三
卷以后,盖为附录,包括谥议、行状、语录、年谱,正与袁燮序文所言符合。
四部备要象山全集则为清李穆堂评点本的重排,基本与丛刊本同,附录年谱
略为加详。
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
进一步发挥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象山学派流传不广、至明代陈献章、
玉守仁起,始重行得到提倡。在近代有一部分复古主义者还曾经根据陆王唯
心主义的教义,企图反对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南昌城内的象湖相
传为陆九渊当年在南昌开坛讲学之处,“象湖”一名由其号(象山先生)而来。
http://baike.baidu.com/pic/10/1152545991819382.jpg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shiedu.com/artdetail-5518.html
 推荐视频

风之刀粤语

郭富城 梁小冰 林文龙 袁洁莹 蔡少芬 梁家仁 刘江 姚正箐

森林大帝[电影解说]

太田淑子 松尾佳子 小池朝雄 新道乃里子 明石一 田村锦人 胜田久 加藤精三 川久保洁 熊仓一雄 关根信昭 山本嘉子 千叶顺二

皇室丑闻夜

吉莲·安德森 凯莉·霍威 比莉·派佩 卢夫斯·塞维尔 萝玛拉·嘉瑞 伊芙·海因德 理查德·古尔丁 加文·斯派克 蒂姆·本廷克 罗非洛·迪格托勒 迪韦恩·托马斯 保罗·帕波维尔 Nigel Finnissy 泰·赫尔利 Theresa Godly Jordan Kouamé Daniel Charles Doherty Nicholas A. Newman Mielé Houska-Mitchell Poppy Beck

眼下的一刻

罗素·克劳 Christianne Hirt Wanda Cannon Scott Kraft

复仇岛[电影解说]

布鲁斯·坎 朴熙顺 尹珍序 金仁权 朴哲民

以牙还牙[电影解说]

韩石圭 车胜元 吴光禄 宋永彰 金知硕

节奏组[电影解说]

布蕾克·莱弗利 裘德·洛 斯特林·K·布朗 丹尼尔·梅斯 马克斯·凯塞拉 杰夫·贝尔 拉扎·杰夫里 理查德·布雷克 杰德·阿努克 杰克·麦克维 伊万娜·贝斯克 大卫·达根 纳赛尔·米马齐亚 阿米拉·加扎拉 托菲克·巴霍姆 努拉·凯利 尤娜·卡里尔

凶间疑影[电影解说]

Teerapong Liaorakwong Sinjai Plengpanich Pongpit Preechaborisutkhun Kanya Rattapetch Chatsoroth Thanuthipayakul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